我在门诊中,经常看见年青的爸爸妈妈抱着宝宝过来看诊说,医生,我孩子总容易咳嗽,还经常长疹子,怎么会事啊。
我首先看看宝宝的咽喉,摸摸宝宝的肚子,再问妈妈,宝宝晚上哭闹吧,妈妈会说,总睡不好,翻来翻去的。这是一种叫“小儿积滞”的病给闹的。
小儿积滞是因小儿喂养不当、内伤乳食、停积肠胃,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,临床以不思乳食、大便不调、口气味重、夜寐不安甚至哭闹烦躁。
迁延日久,孩子经常出现扁桃体肿大、甚至易发热咳嗽、全身易长皮疹或荨麻疹等,更甚者转为疳病,出现肚子大,四肢消瘦、食欲差、贫血等症状。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慢性消化不良。
我告诉年青的妈妈,你的孩子得了积滞病了时,妈妈总是吃惊的说,他吃得不多啊,怎么就食积了呢。
我往往马上纠正她说不是食积是积滞。也就是说食积是一时吃多了,而积滞是长时间食物不消化造成的食化积,积化滞,就成了积滞。
“积滞”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,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。
治疗一般只要调整饮食,合理膳食,自然都会好转,但部分积滞较长时间的小儿需要通过中医治疗,如采取小儿推拿、服中药调理,再配合食疗,一般预后良好。
但小部分孩子积滞经久不愈,迁延缠绵,脾胃功能严重受损,影响到小儿营养及生长发育,孩子子形体日渐赢瘦,转为小儿营养不良、贫血等。
如何预防调护(小儿积滞)呢?
首先要调节饮食,合理喂养。乳食要定时定量,忌暴饮暴食、过食肥甘、生冷瓜果、偏食零食或滥加滋补。
其次在小儿添加辅食时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的需求,按由少到多,由稀到稠、由一种到多种,循序渐进的添加。既不可骤然添加过多,造成脾胃不能适应而积滞不化,也不可到时不添加,造成小儿脾胃功能不能逐渐增强而不耐饮食。
可以自己吃饭了的小孩子,应根据小儿的“脾常不足”之生理特点,要适当控制饮食,不可任其暴食滥食,一但积滞,要控制饮食甚至禁食,及时给予药物调理,待积滞消除后,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。
如果孩子出现积滞,父母们在家里也可以先给予适当处理。
呕吐者,可暂时停止饮食,给与生姜汁与糖水饮服。
肚子胀痛者,可顺时针揉摩腹五分钟以上待胀痛缓解。
如果孩子消瘦,面色萎*,不食乳食,为脾胃虚弱的,可常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(肚脐上三指),也可以采炙疗这两个穴位。
足三里位置:足三里,在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中脘穴
位置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
所以说孩子积滞不可怕,可怕的是做为父母对小儿积滞不重视,最后造成小儿营养不良,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。
医生
刘晨波
副主任中医师
儿科皮肤科中医科
简介
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,行医34年。现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会委员、深圳经方协会会员、深圳市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固生堂师承导师。曾在国家级、省级中医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,擅长皮肤科、妇科、儿科、内科等各科疾病的中医内治、外治的综合疗法,疗效显著。
擅长
皮肤科: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急慢性荨麻疹、急慢性湿疹、特异性皮炎、皮肤癣病、灰指(趾)甲、脂溢性脱发、班秃、*褐斑、皮肤瘙痒证、神经性皮炎等
儿科:感冒发热、咳嗽、厌食、乳食积滞、消瘦、便秘、腹泻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腺样体肥大、咽炎、扁桃体炎、夜啼、多动、遗尿、多汗、生长缓慢等
妇科:多囊卵巢综合症、不孕症、月经不调、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、乳腺增生、更年期综合症、失眠、忧郁等。
内科:慢性胃炎、慢性结肠炎、便秘、眩晕病、耳鸣、头痛、失眠、焦虑、烦躁、汗症、感冒后久咳等擅长科目:皮肤科、儿科、妇科、内科。
出诊时间
周一、周三、周五(视频问诊)周六全天(医馆就诊),固生堂深圳罗湖分院
注:文章配图来自rf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