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健康养生问题,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,亚健康。这个词流传广泛,老百姓在说,专家学者在说,甚至世界卫生组织都在说,还公布了一些亚健康的标准。其实要我说,这个含混不清的“亚健康”提法,实在害人不浅。
首先,亚健康的定义太模糊。头晕、失眠被说成是亚健康;疲倦、乏力被说成亚健康;记忆力减退,思维迟缓被说成亚健康;心悸胸闷、怕冷怕热,甚至性功能减退,都被说成亚健康。
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成了一句顺口溜:亚健康是个筐,搞不清楚的就往里装。
现代医学的诊断,是在组织器官、血液产生严重病变时,才能诊断出来的方法,而当疾病没达到特定程度,还处于早期症状时,则不能完全确诊。这时候就抛出“亚健康”三个字,作为掩饰其不足的一个借口。
举个例子。有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冠心病,什么是冠心病呢?就是给您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(医学上称之为冠状动脉)堵塞了,当堵到70%左右时,您就明显不舒服了,会出现心慌气短、胸闷等症状。医院看医生,医生给您一检查,发现您的冠状动脉血管已经堵了70%左右了。就给您写下了一个诊断,即冠心病。请问,是医生给你诊断时,您的冠脉血管一下子就堵到了70%吗?当然不是了。这要经过您几十年的“努力”才能实现。您的血管可能在您十几岁时就开始堵塞了。那么,血管堵到40%时您有没有病?您当然有病,但在这一阶段,虽然有病,仪器却是检查不出来的。您的血管一点都没有堵时,是%健康的状态,而当堵到70%时,就能检查出来了,这之间的状态就是西医常说的“亚健康”。不能确诊的病,就统称亚健康,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!中医学是诊断亚健康的一个好方法,在脏腑器官没有产生严重病变时,就可以进行诊断调理,从而阻断疾病的发展。应该说,人体没有亚健康,没有疑难杂症,这是医学诊断技术的严重不足。亚健康症状,不应该叫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,而应该直接叫:疾病早期,或者叫“疾病的非临床阶段”。很多时候,医生在面对无法确诊或无法处理的疾病时,就会跟病人说:你没有病,放宽心,注意调理下就行了,不会出什么大问题。因为这个病在你身上,没有在他的身上,加重了又不会伤害他。如果这个病在他身上,你看他慌不慌。前几天看了一个40多岁的鼻炎患者,这个患者打喷嚏流鼻涕,今年是第三年,医院,医生说没大事,稍微过敏一些,很多人都这样,这属于亚健康,开点西药缓解一下,过了两个月,没什么症状了,就不管他了;去年秋天,鼻炎又有了,这次稍微严重一些,不仅仅打喷嚏流鼻涕,鼻塞也有了,大夫又给他开了一些药,过了冬天又没事了;今年比往年来得早了一点,这才进入秋天没多久,不仅仅去年的症状全有,而且呼吸也有点难,去医院检查发现,鼻甲肥大!因为鼻甲肥大导致鼻孔呼吸气流不足,晚上呼吸困难,有时候睡觉张着嘴!这次医生有内窥镜仪器为证,没再说其它的,但是大夫说了,你这是鼻炎引起的,鼻炎治不出根,只能缓解!西医也只能这样,的确西药没办法除根,但是中医可以,而且几千年了,中医都可以,不是今天才行!能否根除,我们要抓住根本,他的鼻炎是因为湿寒引起(他是内蒙人,天气冬天寒冷,年轻人又穿的少,夏天又爱吃冷饮等)的,湿寒在肺部,鼻通肺,肺部的湿寒通过鼻腔排出,一点鼻腔承受不了那么多的湿寒,鼻腔就有了炎症,这就是所谓的鼻炎,通常又分急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过敏性鼻炎等等。归根揭底是肺部的湿寒之气!如果把肺部的湿寒之气排出,岂不是就可以了吗?如果按照那个大夫说的,无法出根,继续吃点西药缓解一下,那明年后年呢?很可能肺部的湿寒之气发展到肾(肺生肾),如果肺部的湿寒之气比较重反悔脾脏(脾生肺,子悔母,肺反悔脾)那怎么办呢?湿寒之气到肾,会引起肾虚,肾寒冷,反悔到脾,那也很麻烦。肾为先天之本,重要性不言而喻,脾为后天之本,润化我们所吃的食物,如果脾出了问题,后果可想而知!最后我给他讲,你这个鼻炎,还不重,一定能治好,用鼻炎膏外敷涂抹排除肺部的湿寒,或者吃几副中药把肺部的湿寒排出来就好了。为什么人到中年,尤其是老年后,各种病就出来了?我告诉大家,其实并不是年纪大了突然生病了,是这些病已经在你身上潜伏了几十年,而疾病早期被笼统地归纳为“亚健康”,你也有我也有,似乎人人都有亚健康症状,于是也就不以为然,继续作了。说到“作”,我想在此讨论一件很容易被大家误解的事:什么是营养?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喜欢将“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热能”的食物叫做营养,比如牛奶、鸡蛋、大豆、坚果、羊肉汤等等。为何这些食物会被普遍当成营养食物呢?因为在过去饮食生活困苦时代,一部分人将这些稀少的食物吃后身体就健康了。但大家想想,为什么现在生活中这些食物这么充足,天天牛奶鸡蛋,吃肉喝汤,我们还是要生病?在我们小时候,身边老人多数是老死的,无疾而终,现在呢,多数是病死的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还要将这些“三高食物”当做营养呢?八十年代有句俗语:吃得好,死得早啊。笔者认为,世界上没有什么高级营养,也没有低级营养,关键在于你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,身体所需的食物就是营养,不需要的,就不是营养。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在犯一个错误:我们身体需要营养,我们身体的营养不足。前不久,笔者在成都为一对退休老夫妻诊病,老太太看完了,轮到丈夫时,我发现他已经说不清楚话了,眼神呆滞,动作迟缓,只能由老太太代为陈述,她说丈夫有糖尿病,高血压,前不久得了脑梗,简直全身是病了。我为他开了调理方后,老太太问,丈夫病后,儿女们买了虫草、灵芝等补品,想让父亲补一补,问能不能吃?我赶紧制止她,三高、心脑血管病,本来就是吃出来的富贵病,还要给他补,那岂不是火上浇油吗?老夫妻俩听我一说,慌了,连忙问,那该吃啥?我回复说,多吃粗粮,多吃蔬菜,少吃那些看起来营养高的食物!然后又特别推荐了一种食材:莲藕。莲藕可以通血管,对三高人群和心脑血管病人都很好。生活中,多少人犯这对老夫妻一样的错呢?一到冬季,就各种滋补,各种炖汤,平日里也是家中常备名贵滋补品,结果越补身体越差。谁说青菜萝卜就不是补品呢?对物质丰厚、天天纠结吃什么的现代人来说,清水煮白菜恐怕比一碗虫草炖鸡汤更好呢!厚德医学堂提醒大家:经常有朋友留言咨询疾病,为了更好地与大家互动交流,小编专门开通了“厚德医学社”,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解疑答惑。请长按下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