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我先问几个问题:
第一:为什么鼻炎总发生在外感(感冒)之后?
第二:为什么很多人是过敏性鼻炎,而且很多人都是对冷空气过敏?
第三: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鼻炎不可治愈,甚至西医会直接说,鼻炎不可治愈,只能控制?
如果您符合存在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两个,请认真读完此文章。
如果您身体健康,无上述症状,可将此文章分享给自己的亲戚朋友。从而知病防病,选择正确的方式治病。
归根结底鼻炎是一个西医病名,那么它有哪些症状呢?具体表现为鼻塞、流鼻涕、嗅觉下降、头疼、甚至头昏脑涨,再严重点的有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出现。对于儿童可以直接影响学习成绩。很多家长对这个病非常头疼,都说好些年治不好,而且西药越吃越没效。那么原因何在?先让我们看看西医的治疗手段是什么呢?总结西医对鼻炎的治疗方法:消炎、收缩毛细血管以恢复气道通畅,抗过敏的药。(当然还有手术,在中医看来是非常不建议手术的)。
很多时候,消炎药用了以后,炎症好像是退了,也不流鼻涕了,可是鼻粘膜还是水肿,甚至鼻甲肥大、扁桃体肿大都会接踵而至。简单的说,就是鼻塞的症状并没有改善,而且症状越来越多。收缩毛细血管的药虽然一用鼻塞马上就好,可是不能长期使用。因为这种治疗手段会越来越没效,也会将此病越拖越长,绵延难愈。这种治疗状态我称之为典型的治标,完全没有考虑病因,完全没有考虑本是什么。
然而在中医经典《*帝内经》中明确的告诉了我们,治病必求于本。中医指导的治疗更加的完善和健康,不但祛邪彻底而且可以以绝后患,不会拖泥带水。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认识鼻炎的。
跟鼻关系最近的脏腑是什么呢?且看*帝内经是怎么说的:
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“开窍于鼻,藏精于肺”。肺开窍于鼻,鼻是人体呼吸的要道。也是肺气出入的门户,然而鼻有两个重要的功能:呼吸和嗅觉。很多人得了鼻炎之后会出现半夜张着嘴睡觉,鼻呼吸的功能受阻,这个非常重要的通路受阻之后,只能用嘴呼吸;更有甚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噜。还有很多人嗅觉低下,闻不到气味。很多人都是慢慢失去嗅觉的。再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流涕不止,特别是一受寒,那家伙,鼻涕纸都能堆成小山。
这种种的症状在古籍中均有记载。
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云鼻渊者,浊涕下不止也。”鼻渊就是最早的记载的鼻炎的名字,涕下不止,和上面说的一受寒大量的鼻涕,绵延不绝是不是很像。
《灵枢经·脉度篇》指出:“肺气通于鼻,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。”说的就是正常的肺气通于鼻的状态下,肺气和的情况下,鼻才能闻到气味。那么不闻香臭、嗅觉下降的状态就是一个肺气不通畅的状态。其实嗅觉的正常要依赖于肺气的作用,肺气和,呼吸通利,嗅觉才能正常。
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里面也提到了鼻鸣,这里的鼻鸣就是一种人感冒的时候的鼻音,相信大家都听过。
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下,文章开篇的第一个问题:
为什么鼻炎总发生在外感(感冒)之后?
特别是在着凉感冒的情况下,人体本来处在一个受寒的状态下,却没有选择温热宣散的方法去散去寒邪,反而选择某些寒凉的药物,甚至输液、抗生素等进行治疗。这种治疗方式多数是会将寒邪引入体内的。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在感冒之后得的鼻炎,感冒的症状没了,鼻炎的症状出现了。在感冒的时候,发热,恶寒,身上酸痛,不思饮食等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。通常的处理方法是赶紧降温,手段层出不穷,比如说双*连、感冒清热颗粒、布洛芬、甚至输水等等。经过这种治疗的患者感冒的症状会减轻,也有很慢才会好的。(这涉及到体质,后面的篇文章细说)。但是,殊不知感冒这种症状的减轻,进而会出现流涕不止啊、咳嗽啊、肩背酸困、头昏脑涨等等症状,慢慢的如果再采用寒凉的药来作用人体的话,各位:请注意!!!您亲手制造出来一个病——鼻炎。所以很多人,刚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感冒,有的是体质不太好,有的是治疗出问题,反反复复。感冒好了后,留下鼻塞流鼻涕的问题,于是被称为鼻炎。
来看看经典中医古籍是怎么说的:
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: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风、无汗而喘者,麻*汤主之。大家可以对应一下,您感冒的时候是不是会出现上述症状。这个时候医圣张仲景给出了一个方子,大家可能不懂,我来稍作解释。此方剂一共只四味中药,没有一个寒凉药,是纯宣散寒邪的一个方子,这里也提到了发热,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发烧。
但是医圣张仲景没有用一味寒凉药,为什么呢?
因为《*帝内经·生气通天论》里还有一句话叫“体若燔碳,汗出而散。”意思是当人体发烧烧的象火红的碳一样的时候,(当然了稍微有点夸张)应当以发汗的方式,散掉寒邪,方能彻底治愈发热。所以仲景用了一个麻*汤宣散寒邪,从病根上解决了问题。反观之现在多数使用的寒凉药,和输液,抗生素等治疗方式是不是犯了大错呢?
我们再往下看另一条《伤寒论·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中的条文: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中医看病把病的位置分为表中里,也可以理解为外中内。然而外证就是病邪还在体表的意思,这个时候医圣张仲景明确的提出了“不可下”,下法治疗为逆,为大错。温热宣散是向上向外解表的力量,那么寒凉沉降抑制是向下向内的力量。我经常跟患者说一句话:“方向错了,走多远都没用。”那么这种寒凉药是大错,仲景明确指出此为大逆(大逆不道)。可以简单理解为大错,不讲道理的治病。
然而这种错误的治疗是怎么引起鼻炎的呢?
且看《*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清阳为天,浊阴为地,故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”。我把“窍”稍作解释一下。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“七窍流血”,比如说口鼻,眼睛,耳朵,都是上窍,二阴就是下窍。这个大家很好理解,清阳之气上升,应当通过口鼻,眼睛,耳朵和外界沟通,当气机受邪气阻滞,不得通畅的时候,这些通路都会有相应的反应,比如说鼻塞,小孩子感冒之后总是挤眉弄眼,很多感冒之后出现经常习惯性耳朵痒,这些都是上窍通路受阻的现象。最为明显的就是鼻塞,也就是鼻炎的主症。医院确诊为鼻炎。
今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讨论了鼻炎的由来,也对鼻炎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。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:感冒未得到正确的治疗才会引邪入里,患上鼻炎这个病。
长按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