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岁的小朋友
总是张嘴呼吸
每晚睡觉时跟大人一样呼噜不断
到医院一查
发现是腺样体肥大引起
而有同样情况的孩子还真不少
时下,腺样体肥大已经成为
儿科和耳鼻喉科里越来越常见的疾病
因其会影响健康、面容甚至智力发育
让家长们很揪心
什么是腺样体肥大
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,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,是淋巴系统一部分,具有免疫功能,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。
在正常生理状态下,腺样体2岁开始发育,6岁开始退化,10岁开始萎缩。
当儿童时期由于腺样体增生肥大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,则称为腺样体肥大。
其临床主要症状包括鼻塞、打鼾、张口呼吸。
孩子为啥会腺样体肥大
腺样体之所以过度增生肥大,目前普遍认为与其受到反复的慢性炎症刺激相关。
而导致反复慢性炎症的原因也很多,相关研究发现,与反复易感、过敏体质(过敏性鼻炎-鼻窦炎)、喜食肉食甜食、环境空气污染(包括二手烟污染)等常见因素相关。
腺样体肥大有哪些危害?
腺样体肥大会导致鼻咽腔及气道狭窄:
当堵塞超过鼻咽气道70%,睡眠时会出现明显的打鼾加重,会睡觉鼻塞,会张口呼吸以纠正缺氧;严重的会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,并且会加重鼻窦炎、中耳炎,导致听力下降。
长期的张口呼吸下,气流冲击会致腺样体面容,久病会影响生长发育。
长期的缺氧性睡眠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,智力下降等。
所以,对于有长期腺样体肥大的患儿,一定要早期积极治疗,特别是本身兼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。
怎么知道孩子是否中招?
孩子有没有腺样体肥大,最典型最容易鉴别的症状就是看有没有打鼾和张口呼吸。
如果长期有这俩症状,可至耳鼻喉科或者儿科就诊。
临床医生会通过辅助检查确诊,金标准是做鼻咽镜确诊。
但鼻咽镜是侵入性操作,可能造成鼻腔出血,且儿童难以配合,所以多作为术中的辅助手段。
临床最常见且便捷经济的方法是拍鼻咽侧位片,并用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前后径比值(A/N)对腺样体肥大程度进行分级,从而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。
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?
手术治疗
手术是目前最直接且最快见效的治疗方式。
但关于腺样体切除手术一直有争议,目前许多医师已经不主张首选手术治疗。
主要有以下原因:
孩子太小,不愿配合手术,给年龄太小的孩子进行全身麻醉有一定的风险;手术可能会引起出血等并发症;腺样体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;腺样体本身是第一道重要的呼吸道免疫屏障,摘除后感染会更容易侵犯下呼吸道。
保守治疗
最常见的疗法如鼻喷激素(糠酸莫米松鼻喷剂等),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(孟鲁司特钠等),高渗海水洗鼻等。
中医药疗法,根据辨证论治,对孩子进行个体化治疗,选用中药口服并联合外治疗法,调理体质,健脾益肺,散结通窍。
但是,如果经上述保守治疗3月后,疗效仍欠佳,孩子还存在重度阻塞、有睡眠呼吸暂停等情况,还是建议手术治疗。
医院中西医儿科及耳鼻喉科团队在治疗“腺样体肥大”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,中西医结合,为腺样体肥大患儿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