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肥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中医学中血的失常
TUhjnbcbe - 2024/6/19 20:27:00
中科爱心救助 http://www.jk100f.com/baidianfengzixun/zhiliaowuqu/m/43734.html

血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血的不足,濡养作用减退,称为“血虚”;二是血的运行失常,如血液运行迟缓而致血瘀;血液运行加速而迫疾;血液妄行,逸出脉外而出血等。

(一)血虚

血虚是指血液不足,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。由于心主血脉,肝主藏血,故血虚的病变以心、肝两脏最为多见。形成血虚病变的原因甚多,常见的有三个方面:

一是大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,新血未能及时生成补充;

二是化源不足,如脾胃虚弱,运化无力,血液生化减少,或肾精亏损,精髓不充,精不化血等;

三是久病不愈,日渐消耗营血等。由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,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,而且血能载气,血少则血中之气亦虚,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。

所以在血虚时,血脉空虚,濡养作用减退,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,功能活动逐渐衰退,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,如面色、唇、甲淡白无华、头晕健忘、神疲乏力、形体消瘦、心悸、失眠、手足麻木、两目干涩、视物昏花等。

(二)血液运行失常

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由于某些致病邪气的影响,或脏腑功能失调,导致血液运行瘀滞不畅,或血液运行加速,甚至血液妄行,逸出脉外而出血的病理变化。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,依赖于心、肝、脾、肺等脏腑以及气的推动、温煦和固摄作用的共同配合。因此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,导致上述脏腑及气的功能失调,均可引起血液的运行失常。血液的运行失常,主要包括血瘀、血行迫疾及出血等:

1.血瘀

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。导致血瘀病变的因素甚多,最常见的有气滞而血行受阻;气虚而推动无力,血行迟缓;寒邪入血,血寒而凝滞不通;邪热入血,煎熬津血,血液黏稠而不行;痰浊等阻闭脉络,气血瘀阻不通,以及“久病入络”等,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瘀滞。

血瘀与瘀血的概念不同。血瘀是指血液运行瘀滞不畅的病理,而瘀血则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,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。血瘀病理可以出现在任何局部,也可是全身性的。血液瘀滞于脏腑、经络等某一局部,不通则痛,可出现局部疼痛,固定不移,甚至形成癥积肿块等。如果全身血行不畅,则可出现面、唇、舌、爪甲、皮肤青紫色暗等症。由于气、血、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,血瘀病理形成之后,又可阻滞气机,甚至影响津液的输布,导致水液停蓄,形成气滞、血瘀、水停的病理状态。

2.血行迫疾

血行迫疾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,血液被迫运行加速,失于宁静的病理变化。血行迫疾的形成多是外感热邪,或情志郁结化火,或痰湿等阴邪郁久化热,热入血分所致;也可因脏腑阳气亢旺,如肝阳上亢,血气躁动等所致。血液的正常运行,虽然要依赖阳气的温煦以促进其运动,但是仍以宁静勿躁为本。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阳气亢旺,血液失于宁静而躁,必然会引起血行迫急,甚至损伤脉络,迫血妄行。同时因血液与神志关系十分密切,血躁则神亦躁,易致神志不宁。所以血行迫疾,常表现为面赤舌红、脉数、心烦,甚至出血、神志昏迷等病症。

3.出血

出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血液运行不循常道,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。导致出血的原因颇多,常见的有外感热邪入血,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;气虚固摄无力,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;各种外伤,破损脉络;脏腑阳气亢旺,气血冲逆;或瘀血阻滞,以致脉络破损等。出血,主要有吐血、咳血、便血、尿血、月经过多,以及鼻衄、齿衄、肌衄等。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,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。火热迫血妄行,或外伤破损脉络者,其出血较急,且颜色鲜红、血量较多;气虚固摄无力的出血,其病程较长,且出血色淡、量少,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;瘀血阻滞,脉络破损的出血,多是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等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医学中血的失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