督脉头部的腧穴主要依据头部的骨度分寸定位,从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12寸。后发际上0.5寸为哑门,哑门上1寸为风府,前发际上0.5寸为神庭,神庭上0.5寸为上星,上星上1寸(即前发际上2寸)为囟会。余下的9寸分为六等分,每相隔1.5寸为一穴。风府上1.5寸为脑户,脑户上1.5寸为强间,强间上1.5寸为后顶,后顶上1.5寸为百会(距前发际5寸,距后发际7寸),百会前1.5寸为前顶,前顶前1.5寸为囟会。面部五穴均以解剖标志定位,鼻尖中央为素髎,人中沟上1/3与下2/3交界处中点为水沟,上唇中央尖端是兑端,下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定龈交。
哑门、风府进针时,取正坐位,使头微前倾,项肌放松。然后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1寸许。哑门进针1.5寸(项肌发达者不超过1.8寸)针尖已达硬脊膜,病人可能有上下放散的酸胀感。风府深刺1.5寸时,接近于延髓后部,所以不可深刺和反复提插捻转,如出现针感放散时应立即退针。风府不可向枕骨大孔刺入,以免引起严重后果。《素问·刺禁论》说:“刺头,中脑户(枕骨大孔),立死。”哑门、风府在进针过程中,如遇到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,为项韧带弓间韧带或环枕后膜,然后针下出现空松感,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硬膜外腔处,如再遇到柔软阻力时说明针尖已刺到硬脊膜处,应予注意,如病人针后出现头昏头痛时,应考虑是否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,井立即采取急救措施。
脑户至神庭等穴,因深部为颅骨,软组织较浅薄,所以一般都向前或向后沿皮刺,入0.8—1.5寸即可。百会还可向颞侧橫刺,针尖的深度一般可达腱膜下结缔组织层;由于颅顶部的血管比较丰富,出针后宜多加按压,以免出血或引起血肿。素髎、水沟、兑端可直刺或向上斜刺3~5分,齦交穴一般用点剌出血法。
督脉头部常用的有5个腧穴,我们来区分一下:
①水沟,开窍苏厥,清神醒脑。是中风、中暑、癫狂、痫、惊风、癔病、昏迷、休克等各种昏厥的急救要穴,又能舒筋、利腰脊治疗腰脊强痛、急性腰扭伤。
②神庭,镇静止痛,清开鼻目。主治癫狂痫,中风,头痛,失眠,惊悸目赤,鼻渊等证。
③百会,升阳提气,开窍苏厥。主治头痛,中风,癫狂,惊厥,泄泻,脱肛,虛脱等证。
④风府、⑤哑门均治头项、舌咽、神志病。如头项强痛,舌缓不语,失音及癫狂,惊风,抽搐等。但哑门以治哑为主,如聋哑、暴喑症。风府以治风为主,是祛外风,熄内风之要穴。如外感风邪之伤风头痛,肝风内动之中风昏迷,半身不遂,舌强语蹇等症。
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,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